老葡萄京官网:网络时代的邮件新闻学
但对于E-mail采访在年轻一代记者中间的盛行,一些学者表示出深深的忧虑,担心年轻记者患上E-mail依赖症。麦尔文?门切尔是资深报纸记者,现在哥伦比亚新闻老葡萄京官网教书已经30年,他认为E-mail采访是“愚蠢”的做法,这么多的记者依靠E-mail写新闻,显然是在逐渐地脱离现实社会。退一步说,即使是电话采访,还可以感觉被访者的声音,通过他的停顿、笑声或反应感觉其个性,而电子邮件只是陈旧的套话、无生命的文字。迈克?傅雷做过《圣彼得斯堡时报》的执行主编,现在佛罗里达大学新闻传播老葡萄京官网任教,他也一直反对学生使用E-mail采访,他认为E-mail采访是懒惰的代名词,因为新闻是靠双腿跑出来的。
就全球范围来看,邮件新闻学在新闻界的争论此起彼伏,但有关E-mail采访的管理规定却还是一片空白,因为有一个根本的认识还没有解决,即到底要不要对记者使用的电子邮件信息量做出限制呢?如果记者引用的是电子邮件,要不要向读者说明消息来源呢?《今日美国》报的做法是不限制使用E-mail作为消息来源,但要求记者必须慎用,他们强调滥用E-mail作为信息来源,将会造成新闻可信度的降低。如果新闻报道中引用E-mail资料太多,媒体必须向读者说明是无法联系到当事人等明确原因所致。调查发现,即使那些推崇E-mail采访的记者当中也坦承,E-mail采访的价值比不上现场或电话采访,虽然E-mail采访迅速、高效,但它无法捕捉到现场感、说话的声调、体态语言、和意外的反应或即席的态度。加拿大调查性报道圈的一位知名记者甚至认为E-mail采访根本就称不上是采访,因为采访必须包括两个部分,一是发现,二是审查。显然,E-mail采访无法或很难实现审查这一环节。还有一个原因是仅仅通过E-mail得到被访者的反应,这不是新闻报道的核心与实质。
《华尔街日报》的戈尔登认为,邮件新闻学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是把“双刃剑”,虽然E-mail可以为采访提供极大便利,但最终还是要通过现场或电话进行采访。即使是进行海外采访,花点电话费进行采访也是值得的。因此,不管是现场、电话或邮件采访,它们在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并不是它们本身的问题,而是使用者如何使用带来的问题,掌握查证信息真实性的方法与如何进行采访是同样重要的。
(作者:郜书锴)